芦花镇原先叫芦花村是一个紧靠着一条大河长满芦花的村子。村民主要是靠捕鱼和种田为生,相传芦花村所倚靠的这条河在很久以前经常的泛滥,包括芦花村在内的好几个村子经常受灾。但是一来这边的土地肥沃,再加上人们总有故土难离的思想,这里的村民就算是受灾也一直舍不得离开这里。芦花村的村民们对这条大河是又爱又恨。

那是不知道在哪个朝代的时候,当时是国家还算稳定,经济应该也不错。有一个比较有作为的县令开始考虑如何让大河不再泛滥。

当时正巧有一位姓赵的护国真人巡游到附近的州城,这位县令就连夜带着随从找到了护国真人暂住的馆驿。

护国真人见县令言辞恳切,也就没有等到天亮。一行人在县令的带领下就来到了河边。

这位护国真人在查看了这附近的地势和山川走向之后,一方面让县令召集民夫疏浚河道,一方面找石匠雕刻好了五头镇河石牛。在做了一番法之后,在疏浚河道的时候,这五头镇河石牛也都被分别按照护国真人的指示埋在了河底。其中有一头镇河石牛就埋在了芦花村的附近。

自从这五头镇河石牛被埋下之后,说也神奇,平均三年就闹两次水患的芦花村,就再也没有闹过水患。

经过时间的变迁,等到了民国年间的时候,本来就土地肥沃,河里又盛产鱼虾,这小小的芦花村慢慢的发展成了远近闻名的芦花镇。

在镇子的边上,住着一对靠打渔为生的夫妻,带着一对儿女在艰难的度日。男主人有一天去河里捕鱼。傍晚的时候,一起出去的同伴带回来了一个坏消息!说男主人可能是中午喝了酒,在下午打鱼的时候失足淹死了!

这个消息对于这位年轻的母亲来说,就像是一个晴天霹雳一般,一下子就打碎了原本还算平静的生活。

那时候人们的封建思想还比较严重,认为女人在丈夫死后,就最好是不改嫁,这样才是一个本分的女人。在这种思想的影响下,这位年轻的母亲只得咬着牙苦撑着这个已经塌了一半的家。

这位年轻的母亲白天出去给人做帮工,晚上回来做针线活,甚是辛苦。所幸一对儿女懂事。正是穷人的孩子早当家,在男主人过世后的四年后,已经十五岁的儿子就已经开始和别人一起出去捕鱼了。十三岁的女儿也已经是把家务都拿下了。每天给自己的哥哥送饭。这个家庭在全体成员的努力下,终于是有了起色。

时光如梭,转眼间就这样过了三年。这天,给哥哥送饭的少女走的快到河边的时候,遇到了一个体态比较粗胖的年轻人。那时候,穷人家的孩子一般都吃不饱饭

「如章节缺失请退出#阅#读#模#式」

你看#到的#内#容#中#间#可#能#有#缺#失,退#出#阅#读#模#式,才可以#继#续#阅#读#全#文,或者请使用其它#浏#览#器

章节目录 下一页

鬼灾所有内容均来自互联网,西祠小说只为原作者无效的端口的小说进行宣传。欢迎各位书友支持无效的端口并收藏鬼灾最新章节后记